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乞责辅臣以弭天变疏淳祐十二年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一
臣猥以朴学,获侍经帷,讲说之馀,蒙垂清问,咨访世事,勤勤恳恳,略无倦容。
此明主可与忠言之时也。
兹闻水潦为败,绵十数州,奔告于朝,日日相继。
臣虽至愚极陋,其敢隐默不言?
谨条变异之因,上渎渊衷之听。
臣闻阴阳之气流行天地之间,舒惨焉而为寒燠,明润焉而为雨旸,均则和,戾则沴。
虽云天运有数,实与人事相符。
圣人居泰则裁成辅相,以保其和;
遇灾则恐惧修省,以求其应。
用能导迎善气,变灾为祥。
否则阴疑于阳而阳不能胜,必激而为灾为沴矣。
孔子作《春秋》,书大水者八,而不明灾异之应。
班固著《汉·五行志》,乃取董仲舒、刘向之说,推究其事。
或谓弑父弑君,或谓兵连祸结,或谓淫泆过度,或谓百姓愁怨,或谓丹楹刻桷,或谓政在大夫
虽事以类求,微近于凿,然天人之理,实相贯通,迪逆之机,常相影响,讵可岐为二致,泥其感应哉?
臣于《春秋》,每独善宋。
方宋大水,鲁使吊焉,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且一水之变,而邻国至于遣使相吊,其君至于负罪引慝如此。
臧文仲曰:「宋其兴乎。
罪己,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可谓善于论兴亡,明于论感应矣。
呜呼!
宋其罪己而兴者欤。
至于汉唐,则有李寻、宋务光之流,亦能指陈外亲大臣、后庭近习为水灾之应,述其儆戒,深切著明。
而其君不能因言致省,推求象类,以阴盛为虞,往往祸乱接迹,如传所记者,何可胜叹。
然则国家兴衰,不在于灾异,而在于人君之省不省明矣。
天人之际,可不惧哉?
恭惟陛下膺图御历,于今二十有九年,仁心之所感格,善政之所薰陶,自宜天降嘉祥,诸福毕至。
六月中浣,诸道大水同日并发,为变异常。
得之传闻,见之申奏,今日而报严、衢、信山涧发洪,溪流暴涨,雨八昼夜不止,城内外如行江汉矣;
明日而报台、婺、处之水发山源,出溪谷,而涛头高数丈矣;
又明日而报邵武延平之水输灌建宁,而城市莽为巨壑矣。
大抵冒没城郭,淹浸田苗,损坏庐舍,摧陷井邑,抉荡堤防,漂流储峙,官吏溺者什之一二,百姓溺者什之六七,军士溺者什之三四。
湖南北之水,江东西之水,闻之道涂,无以异于闽、浙。
一郡之水犹为灾异,今东南诸郡而水毁过半焉,此岂寻常细故,可得而玩耶?
且陛下父母天地而阴阳错逆矣,主山川而摧裂涌决矣,君社稷而邑陷城圮矣,子万民而暴灾殒溺矣。
咸谓陛下骇于巨故,震惕在怀,必有大悔悟、大修省,以揽塞变异也。
臣夷考国朝敬天爱民,无如仁宗
在位四十二年,雨灾水灾间见叠作,帝乃诏避殿,诏减膳,诏改元,诏损尊号,诏求直言,诏宽冤狱,诏问疾苦,诏发仓廪,诏息征徭,诏蠲租赋,至诚恻怛,惕然若伤。
苟有益于救灾,皆施行而无吝,可谓遇灾而惧矣。
陛下所宜取法也,独何其不然耶?
而臣深忧静察,则骎骎乎且宣和矣。
宣和之水暴至京城起居郎李纲上书,以为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
灾害非易禦,必有消去之策。
之意盖谓实德不修,实政不讲,可谓切中当时之病。
诏乃以水衡失职,波流泛滥,即非灾异,竟坐狂绌。
讳人言,玩天变甚矣,而今日之證候实似之。
虽水未及都城,然去岁水灾叠作,意谓陛下必能悔悟以销变矣,而漫不经意。
今则日甚一日矣。
去岁水灾尚远,意谓陛下必能警省以弭灾矣,而恬不见怪。
今则日近一日矣。
夫灾异之来,日甚一日,日近一日,而犹不能恐惧修省焉,则宣和都城之水,将必突然陛下之前矣。
臣非好危言以恐陛下也,阴气勃戾,感召有端,岂必水哉,盖将有盗贼之忧,外患之虞,迫逼而不可虑,骇悍而不可支者。
宣和自元年之既水,御笔内批之络绎犹故也,神霄宝录之崇奉自如也,花石应奉之科扰无禁也。
师成、童贯之流结怨东南,召衅西北,不五六载,寇入中国,以阴召阴,理所必至也。
夫阳明盛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
故其不能明白洞达,以迪其德性之和,而惟晦昧黤黯,以行其物欲之私者,意之所感,则为惑昵,为蒙蔽,为柔邪,为暗僻,为朋比,为憸谗,皆阴也。
气之所应,则为滞淫,为扎瘥,为祅祲,为苦盭,为昏垫,为沈晦,皆阴也。
岂必水哉?
宣和惟不去私欲之偏,是以激阴浊横流之害。
今日又将忽阴沴之戒,则必蹈乱亡相寻之辙矣。
臣不佞,敢冒死为陛下条陈之。
其目有五,曰启私谒而大公至正之理未昭,溺近习而清静纯一之德未著,崇土木而恭俭简朴之化未形,庇小人而公平广大之见未显,失人心而仁厚忠恕之泽未洽。
此五者,根原于一心之微,而流行于四海之大,极而至于阴浊肆行,灾害间作,败坏国家而已也。
且宣和之失,在于降御笔以专恩威也。
陛下天资高明,岂不知监
然牵联爱欲,纷纠事为,往往以独见之偏,挠中书政本之地。
陛下之意,岂不曰恩旧之相迭操政枋,而威权几至于下移,今恩旧虽歇,而威权不可以不收。
自是心一起,而独运万机之政,安然行之而无吝矣。
宗亲之除授,戚属之迁擢,外亲之特命,虽邸第祈求,恩旧请托,有非圣心之得已者,而轻重厚薄,实出于陛下处分也,如废法何?
天庭之奏状,台府之两造,有司之琐务,虽宫媪经营,腐夫干预,有非圣心之所乐者,而曲直是非,实出于陛下裁制也,如挠政何?
他如内批之宣谕,章疏之节贴,台牒之惩戒,是皆亡国之證候。
而宸翰络绎,词气峻严,轺使往来,施行急遽,陛下曾不以掣肘外庭为疑。
是国家机括所在,无出于此数事,而陛下悉躬亲行之。
臣恐行之不已,意轻丞相之讥,兼行将相之失复见于今日,祗以开私谒之门,启捷出之径耳。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溺近习而忘远虑也。
陛下至公无私,岂不知监
然情与爱迁,事为私夺,往往有蹈其覆辙者矣。
且宫庭屋漏之间,夫孰无谨独之学?
窃意陛下所以待宫妾者,必有道矣。
然声实流闻,由中及外,天下妄谓陛下微有惑溺。
虽阅理至深,观变已熟,万无此失,而人言如此。
至谓一令死,不知几令之复生;
一飞燕来,安保百飞燕之不进?
道途流传,虽未必实,而亏损圣德之大,无出于此。
虽家置一喙,不可得而解矣,蜎蜎蠖濩之中,夫孰无省察检防之念?
窃意陛下待阉尹者亦必有道矣,然陪侍习熟,工于揣摩,或亦微有所预,往往时以一二事取信于外,故趋者澜倒。
虽圣性高明,照烛,此辈未能尽窃威福之柄,然玩而弗虑,声生势长,趋附浸多,过咎浸积,内则惧陛下之严诛,益思伺察诋排,以操公议之戈戟,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崇土木以备游幸也。
陛下性好恭俭,岂不知监
然居养所移,未能无爱。
往岁尝建龙翔矣,尝饰苑囿矣。
以卑宫之主视之,不翅过矣。
既又以为未足,无故创为新寺之役。
虽云经费取办御前,大抵施为率从科抑,规模浸广,工役繁兴,斩丘木而先朝后妃将相之墓无所庇藏,广进助而畿辅江浙膏腴之田半归白夺。
方且包撤民居,疏凿溪港,穷奢极侈,无有已时。
黔黎敢怒而不敢言,闾巷敢怨而不敢指。
貂珰舍此无以擅其利,内司舍此无以足其欲,遂致转展工程,悠飏岁月。
如闻此役未了,又将转而他图。
某所之道观方兴,某所之祠庙又起。
庙堂遵奉,委曲施行,百姓闻之,心摧胆折。
自古人君兴土木者,自《春秋》、《史记》历代以来,并皆书为过失,以示万世。
今灾异如此,而斧斤之声不绝于耳,此皆小人图一旦之利,而致人主于有过之地。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用小人以仇公议也。
陛下能辨忠邪,岂不知监
而心之所倚,乃拳拳于小人之党庇。
贿相再用,浊乱朝廷,凡五六载,此宰相之凶也。
公议方以削美谥为请,而陛下念之终不忘。
老奸蹲踞,㧻害忠良,凡数四载,此台谏之凶也。
公议方以镌责为请,而陛下眷之终不忘。
猥琐之尹,因怙宠以召闹,所当却退也。
今不却退,而反升之。
贪酷之守,因贪婪而召变,所当窜斥也。
今不窜斥,而反庇之。
下至一黥胥之贱,既丽于刑矣,而复脱之缧绁之中;
一皂隶之贱,既声其罪矣,而反芘之主萃之地。
君子不幸而为小人所击,则一斥不反,不免有收其田里之讥。
小人有时而为君子所排,则左遮右掩,不免有保全爱惜之意。
遂使阴气盘结于两间,恶俦蕃殖于散地,或处畿辅,或逃海滨,皇惑人心,动摇国是。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灭天理而失人心也。
陛下销患于未形,岂不知监
而谋虑之微,乃不及于深绵眇密之中,甚可惧也。
天下有道,公议在朝廷;
天下无道,公议在草茅。
言之是耶,则迁善改过;
言之非耶,则皇自敬德
皆所以触人君进德之机,养天下敢言之气也。
一或仇视,则僇辱随之。
去岁尝黥士矣,而其过在京兆
今岁尝僇士矣,而其责在朝廷。
上乘快指挥,未免有今日陡如此之忧。
下恶伤其类,尝恐有异时或手滑之虑。
虽小夫狂生坐愚至此,所可惜者,朝廷举动耳。
遂使京畿视效,几至于与士为敌,而其心常求以胜士。
郡国闻风,甚至于与士为仇,而其极遂至于杀士。
吁!
士何负于国家?
而意向一偏,其祸遂至于如此哉!
「王以小民承天永命」,是天下之变不在宗族,不在诸侯,不在奸雄盗贼,而惟在于小民之身。
有以安之,则化叛离为䜣合。
无以安之,则转荣怀而为杌杌。
其间不能以寸而害利霄壤,甚可畏也。
国家自宝、绍以来,内郡之民未有叛心也。
端平之税亩,淳祐之括田,不翅足矣。
而去岁经界一事,为害尤深。
吕惠卿手实之故智,仿李椿年砧基之陋规,诛求惨毒,租税重敷,妖孽椓民,一至此极。
边远未始有离心也,清野之转徙,军需之科敷,亦云扰矣。
而今岁钞骑,为害尤深。
空山寨储蓄之利,尽沿淮摧残之民,渚鸿未定,离散可怜,林燕无巢,归栖何所。
呜呼!
民何负于国家?
而衅孽一起,其祸遂至于此哉!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夫水,阴物也,而其所以为灾,则起于阴浊胜而阳明之理有亏,物欲行而德性之和不用。
宣和之證候,则背阳明、趋阴暗者也。
而今日之證候,则无异乎宣和。
宣和之灾异,则以阴浊感阴沴者也。
而今日之灾异,亦无异乎宣和。
感召之政与宣和相合符,阴沴之灾视宣和为有过,臣愿陛下侧身修行,监宣和之所以失,而一以仁宗为法,使立政造事之际,全德性而得阳明之纯,亏物欲而无阴沴之胜,则天怒可回,天灾可弭而民命可续矣。
臣又闻天圣间京城大水,宰执方晨朝未入,俄有旨放朝。
王曾亟附奏曰:「天变甚异,皆臣等燮调无状,岂可退安私室,恬然自处」?
亟请入见,陈所以备禦之道。
其后谢绛抗疏,亦谓陛下进用丞弼,极一时选,而政道未茂,天时未顺,岂辅佐不明耶?
抑委任不笃耶?
必若使之,宜推心责成,以极其效。
谓之不然,则更选贤者。
是灾异之来,大臣任其咎可也。
今日暴水为灾,坊门贻诮,大臣已乏寅亮之德,乖调燮之方矣。
所宜跼地上章,引咎塞变,坦然自恕,则亦何词?
休沐更私,罢朝夙退,外示容与,无异他时。
方且启拟差除,相为抆拭,上玩至戒,以欺圣明,此则臣之所未喻也。
若谓徒崇虚文,无益于事,则所谓实者,竟复如何?
臣窃以为莫大于协寅恭、除壅蔽。
夫和气致祥,灾气致异,而不和之象乃在大臣。
一堂之内矛盾交驰,一念之间水火斗进,乏和衷之义,无协一之规,形诸四方,安有肃睦?
若使好恶得其正,用舍得其真,不为苟同,犹足相济。
万一各持异见,各徇私情,以喜怒为好恶,以爱憎为用舍,则必至于政令舛忤而是非乱于上,党与交盛而邪正乱于下,岂不纠纷盭戾,变怪愈滋哉?
此则寅恭之义所当协也。
灾异求言,具有故实,所以下通抑郁而内儆阙遗。
陛下乐闻忠嘉,初无厌惮,独大臣恶人议己,畏人多言,沮不举行,舆情共郁。
大臣平日自许以贤,未必多有愆尤,广为奸利,何用抑遏以至于斯?
今召怨干和者,非止一端,产灾胎变者,非止一事。
若非人言,则君门九重,何由自达?
若非导谏,则草茅一介,谁肯尽言?
今纵壅遏下情,遮蔽耳目,窃恐天变不悟,人怨不知,弗虑弗图,变起不测,骇而谋之,岂有及哉!
此则壅蔽之患所当除也。
使大臣能自省其非,深惩二患,协寅恭以补燮调之失,除壅蔽以消祸变之原,而又亟为救菑补败之图,行之以至诚恳恻之意,毋讳护以沮吾君为善之意,毋艰难以隔吾民欲达之情,务惠及饥累,以召和气,则所谓实者,犹庶几于万一也。
臣隐忧熏心,冒进狂瞽,非敢沽激,惟陛下亮其愚忠。
广黄帝本行记 唐 · 王瓘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黄帝以天下既理。
物用具备。
乃寻真访隐。
问道求仙。
冀获长生久视。
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宁封子陶正
有神人过。
为其掌火。
能出入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
随烟气上下。
一旦飞去。
往流沙。
食飞鱼。
暂死二百年更生。
黄帝师其道。
封子游于沙。
使风后负书。
常伯剑。
旦往洹沙。
夕归蒲晋。
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
足践则陷。
其深不测。
大风吹沙如雾。
雾中多神龙鱼鳖。
皆能飞翔。
有石蓝青色。
坚而甚轻。
从风靡靡。
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
千年一花。
宁封子游海诗曰。
青蓝灼烁千载舒。
百龄暂死食飞鱼。
务光子。
身长八尺七寸。
神仙者也。
赤将子舆者。
不食五谷。
啖百草花长年。
容成公
善补导之术。
守生养气。
谷神不死。
能使白发复黑。
齿落复生。
帝慕其道。
乃造五城十二楼
以俟神人。
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
时致怪物。
而与神会通。
接神人于蓬莱。
迥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
黄帝于是祭天圜丘
将求至道。
即师事九元子
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
斋于首山
复周游以访其道。
将见大隗具茨之山。
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
张若謵㢋前导。
阍滑稽后从。
襄城之野。
七圣皆迷。
遇牧马童子。
问途焉。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若是而已矣。
又奚事焉。
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
余适有瞀病。
有长者教余曰。
尔乘日之车。
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者。
亦若此而已矣。
又奚事焉。
帝曰。
夫为天下。
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哉。
亦去其害马而已。
帝再拜稽首。
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
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
是以周流四方。
求其释解。
乃至圜丘之上。
其国有不死之树。
食其实与叶。
人皆不死。
丹峦之泉。
饮之长生。
有巨蛇害人。
帝以雄黄逐之。
留一时而返。
帝令三子习服之。
皆寿三百岁。
东到青邱。
见紫府先生
登于风山。
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以敕召万神。
役使偫灵。
南到五芝元涧。
登元陇荫建木观。
百灵所登降。
采若乾之
饮丹峦之水。
西见中黄子
受九茹之方位。
北到鸿堤。
具茨
大隗黄盖童子。
受神仙图十二卷。
稽山
陟黄屋。
开石函。
发玉笈。
得金鼎九丹之经。
复授九转之诀于元女。
南至江。
登熊湘。
天台
受金液神丹之方。
广成子有道。
在空同山。
见之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养人民。
吾又欲官阴阳。
以遂偫生。
为之柰何。
广成子曰。
汝欲问者。
物之质也。
汝欲官者。
物之残也。
自汝理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
汝佞人之心剪剪者。
奚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
捐天下。
筑特室。
白茅
閒居三月
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
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
柰何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
吾语汝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神将守形。
乃可长生。
慎汝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
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
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
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又曰。
彼其物无穷。
而人皆以为终。
彼其物无测。
而人皆以为极。
得我道者
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
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
皆生于土。
而反于土。
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
以游无极之野。
我与日月参光。
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
远我昏乎。
人其尽死。
而我独存乎。
黄帝得道之要。
复周游四海。
车辙马迹。
丹井遗书。
往往而有。
越元阙。
见中黄丈人。
云台
青城天国之都。
宁先生
受龙蹻之经。
筑坛于山上。
宁先生五岳丈人
使岳神一月再朝。
岳神洒六时之泉。
以代晷漏。
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
吾得道。
始仙耳。
非是三皇天真之官。
实不解此真一之文。
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
峨嵋山仙官。
今犹未去。
可往问之。
帝乃到峨嵋之山。
清斋三月
得与皇人相见。
皇人者。
不知何世人也。
身长九尺。
元毛被体。
长皆尺馀。
发才长数寸。
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下。
中以苍玉为屋。
黄金为床。
然千和之香。
侍者皆众仙玉女。
座宾三人。
皆称太清仙王。
方见皇人。
饮以丹华之英。
漱以玉井之浆。
黄帝匍匐既至。
再拜稽首而立。
请问长生之道。
皇人曰。
子既官四海。
复欲不死。
不亦贪乎。
帝曰。
万兆无主。
则相陵暴。
今为制法。
足以传后。
私心好道。
远涉四海。
幸遇道君。
愿垂哀告。
窃见真人食精之经。
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
挹其辞而不释其事。
乞得教诲。
皇人大惊。
良久乃答曰。
汝安得闻见。
此乃金箓之首篇。
上天之灵符。
太上之宝文矣。
白日升天
飞步虚空。
身生水火。
变化无常。
此天仙之真。
惟有龙胎金液。
九转之丹。
守形绝粒。
辟除万邪。
役使鬼神。
长生久视。
乃血脉流宣。
肠化为筋。
百灾不能伤。
延期至亿千。
则惟有真一。
食五牙之文。
此二事。
但使南斗君领录。
参于太常楗籥。
自非仙人。
四千年一出。
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
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
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
藏以紫玉之匮。
刻以黄金之札。
封以丹芝光华。
印以太上中章。
其无仙籍者。
不得闻知也。
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
便可去也。
帝答曰。
昔已受神丹于元女。
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
今运会得见道君。
既不以授生道。
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
因叩头流血。
唯乞悯济。
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
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
故芳气之流。
光于帝位。
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
可教而成之也。
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
汝向所道之经。
上天之气。
归于一身。
一身分明。
了可长存耳。
夫人有生之最灵也。
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
若知之者。
不求佑于天。
止于其身则足矣。
且一身犹一国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故知理身则知理国。
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吝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亡者不可存。
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理未病之疾。
坚守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散。
气难保而易失。
审威德所以固其理。
割嗜欲所以其真。
然后真一存焉。
三一守焉。
泥丸绛宫丹田。
三一之宅也。
子勤守之。
万毒不伤。
华池
食五牙。
便为真仙矣。
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
今以相付。
存之于口。
名曰朱鸟之丹。
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
勤乎秘哉。
大有旨曰。
五谷为刳命之凿。
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
东过庐山
署九天使者。
秩次青城丈人
御史
主总仙官之籍。
为五岳之监司也。
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
主生死之录。
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
南岳孤峙无辅。
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
霍山为南岳储君
灊山南岳之副。
以贰其政。
以辅佐之。
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
又作五岳之图。
用传于世。
帝鍊石于缙云
缙云之瑞。
缙云之堂。
丹邱存焉。
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
帝又合符瑞于釜山。
奉事太乙元君
受易形变化。
藏于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于泰山力牧
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
讲气候于风后。
穷律度于容成
救残伤缀金冶之事。
毕该秘要。
穷究道真。
传阴符。
则内合天机。
外合人事。
理天下。
南洎交阯
北至幽陵。
西极流沙。
东界蟠桃
帝曰。
吾闻在宥天下。
不闻理于天下。
我劳天下久矣。
息驾元圃。
以反余真也。
修封禅礼毕。
乃采首山之铜。
铸鼎象物。
鼎成。
以象太一于雍州
其鼎知吉知凶。
知存知亡。
能轻能重。
能息能行。
不灼而沸。
不汲而盈。
自生五味。
真神鼎也。
遂鍊九鼎之丹。
服之以丹法。
传于元子
重盟而付之。
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
承以文玉
覆以磐石。
金简玉字刻其文。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
一通藏于钟山
一通藏宛委
帝所铸剑镜鼎器。
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
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薰风至。
神人集。
厌代之志。
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
立馆于其下。
马师皇者。
善医马。
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
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
此龙有病。
乃引针以针龙口中。
以牛乳煎甘草灌之。
龙病即愈。
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
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
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上者。
攀断龙髯。
及堕帝弓。
小臣抱弓而号。
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
因名其地为皇天原。
亦名鼎湖
其后有臣左彻
削木为黄帝像。
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
取几杖立庙而祭之。
取衣冠置墓而守之。
于是有乔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
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
乔山墓崩。
空室。
惟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
在位一百年。
升天为太乙君。
又为轩辕之星。
备黄龙之体。
在南宫之中。
后代享之。
列为五帝。
居中配天。
黄帝土德。
中央之位。
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
上配五老。
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
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
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于东海
化为鸟。
名曰精卫。
常衔西山木石。
以堙东海焉。
少昊名挚
字青阳
即帝位。
号金天氏
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
黄帝之孙也。
有圣德。
在位七十八年。
九十八岁。
母蜀氏。
商邱濮阳
禺强。
黄帝之允。
颛顼之子。
颛顼俱得道。
颛顼为元冥。
禺强为北方水神。
帝喾高辛氏
黄帝之孙。
帝生而神灵。
自言其名。
偃师
在位七十年。
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
黄帝元孙。
姓伊祁
名放勋
兴于定陶
唐侯为帝。
都于平阳
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八十八岁。
帝舜有虞氏
姓姚名重华
黄帝八代孙。
蒲坂
年百岁得道。
登遐于九疑
夏禹号夏后氏
黄帝元孙。
姓姒名文命
殷汤。
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
各得姓于事
帝吹律定姓者十二。
少昊有子姓曼。
颛顼姓姬
姓伊祁
姓姚
姓姒
姓子
又张邓轩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
黄帝有子各封一国
总三十三氏。
黄帝之后。
子孙相承。
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黄帝己酉岁
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
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李杰御史大夫715年1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副相之重。
偫僚取则。爰理其纲。
锡之以印。河南府上柱国武威县开国子李杰
直清浩素。刚断精密。
学究文儒。才优经济。
物宁滞用。若遇盘根。
人或蒙求。似开明镜。
心公而恶恶。道正以闲邪。
河南擅声。天下称最。
必检齐霜宪。宏长风猷。
俾其立朝。用尔敦俗。
御史大夫。勋封如故。
仍驿赴京。主者施行。
李杰河南尹713年12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乃眷清洛。
常闻旧尹。重临黄霸
钦若古人。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上柱国武威县开国子李杰
适务宏才。徇公清节。
以言博物。贞固干事。
当其奉所。任罄厥心。
必欲存于周密。曾不顾于险夷。
可谓国之良吏。朝之荩臣。
宜回陕服之委。更允河都之借。
河南尹。勋封如故。
依旧充水陆转运使。主者施行。
遗表 初唐 · 卢怀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五
臣素无才识。
叨沐恩荣。
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竭。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孤负明恩。
夙夜惶惧。
臣染疾已久。
形神欲离。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乏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宋璟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足以经务。
略期于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李杰勤苦绝伦。
贞介独立。
公家之事。
知无不为。
干时之才。
众议推许。
李朝隐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卢从愿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共知。
要之才。
不可多得。
并明时重器。
圣代良臣。
比经任使。
微有愆失。
所坐者小。
所弃者大。
所累者轻。
所贬者远。
日月虽近。
谴责伤深。
望垂矜录。
渐加进用。
臣窃闻黄帝所以垂衣裳而天下理者。
任风力也。
帝尧所以光宅天下者。
任稷卨也。
且朝廷者天下之本。
贤良者风化之源。
得人则庶绩其凝。
士则彝伦攸斁。
臣每见陛下忧劳庶政。
勤求理道。
慎举偫司。
必期称职。
使鹓鹭成列。
草泽无遗。
故得岁稔时和。
政平讼理。
此陛下用贤之明效也。
臣非木石。
早识天心。
瞑目不遥。
厚恩未报。
黜殡之义。
敢不庶几。
之言。
思布愚恳。
周公 唐 · 贾正义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
原夫阴阳不测之谓神。变化无穷之谓圣。
圣也者。范围天地。
备万物而不有其功。神也者。
探赜窈冥。降百祥而不矜其德。
持太元之斡运。日月齐明。
振中古之谟猷。乾坤合度。
盛业冠于三代。美化流于四国。
其生也。藉我为光辅。
其逝也。荐我为明灵。
所谓有始有终。可久可大者也。
公字朝明。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
昔尧臣以披□践祚。初开相地之宜。
殷伯以积德累仁。终剪格天之业。
历太极而承元吉资中和而诞贤圣。
知微表于幼颜。继体分于正气。
兵戈已偃。西周之历数攸归。
宅土□封。东鲁之衣冠允集。
故能勤劳家国。翊亮台衡。
植圭璧而拜三坛。御冕旒而朝万宇。
鸱鸮救其衰乱。狼跋明其终始。
尊严其父。孝理也。
炯诫其子。卑牧也。
七月艰难。陈业也。
三年征伐。叙功也。
复子宝位。不亏忠敬之诚。
开我金縢。乃得风雷之意。
于是测四方以定都邑。分六职以明典刑。
制大礼以安上理人。则俎豆之法行。
揖让之仪备。制大乐以移风易俗。
则和感之音畅。舞咏之情宣。
详八卦而究精微。演六爻而告疑滞。
所谓极深研精。立功成器。
以为天下利者也。敢问先王之德。
何以加于斯乎。若乃示诸仁。
藏诸用。道艺可以激扬今古。
轨模可以粉泽人伦。悬宇焕然。
不假一二谈也。嗟乎。
天道有盈虚。人事有存没。
欲使百年黎庶。詟轩帝之威灵。
四序蒸尝。用君王之典则。
非天下之至圣。孰能与于此哉。
偃师县祠堂者。按图经云。
后人怀圣恩所置也。负阳岑之岩险。
通谷之萦纡。四水以为川。
二室以为镇。重檐累栱。
登玉户而三阶。洞室回廊。
列金楹而四合。寿宫肃肃。
备物严严。宛若居摄之仁明。
穆如行化之易简。孝若之徘徊庭庑。
未足赞其精微。灵均之倦阶除。
不能诃其怪异。易称王假
所以致孝享。诗称天作。
所以祀王公。崇敬则遐迩同臻。
嘉祥则贤愚共被。若乃日之吉。
辰之良。银鞍绣轴溢通庄。
会舞安歌纷满堂。樽酌奠兮
璆锵鸣兮琳琅。下祷戴兮介福。
上歆馨兮乐康。虽盛凝之持戒练心。
倾恇不怠。刘长之去邪归道。
拜谒逾勤。正直聪明。
于是乎在。粤以癸丑秋末
迄于甲寅夏首。西郊不雨。
南亩亢阳。八溪以眺渚滨河。
罕植青草。九重以握圭沈璧。
屡命皇华。阙□无鹤立之徵。
田夫有狼顾之惧。尹上柱国武威县开国子陇西李杰
山河间气。廊庙宏材。
允四海之具瞻。裁三川之景化。
西京伫润。稍□分陕之郊。
东都思理。再临惟洛之邑。
奸豪惩而疑滞剖。鳏寡悦而礼义行。
德泽布濩。颂声洋溢。
正议大夫行少尹护军彭城刘祯。正议大夫行少尹上柱国博陵县开国男崔元祐。
并星象之奇。衣冠之秀。
器惟经国。文艺袭于班扬。
道以匡时。令望升于台阁
佐官司录齐物等。并陟遐自迩。
当州府之劳。择士用才。
终践公侯之望。朝请大夫行令博阳县开国男彭城刘体微
金枝玉叶之门。上善通贤之量。
霜台之鲠直。阐雷邑之风□立义□欺。
兼并自息。通直郎行丞王钝。
朝议郎主簿李循古。承议郎行尉崔延祚
莫不圭璋比德。麟凤成文。
藏用于东畿。安卑于西亳。
咸以分官济俗。共理经邦。
钦若皇情。特怜黔首。
吁嗟庙宇。申至理之馨香。
拜起灵坛。奠明祈之□诚敬如在。
神听无违。言未毕而布油云。
礼未终而澍甘液。三农有庆。
八政(阙十一字)而家邦可制。非圣人之利物。
岂能与于此者。是以黄发儿齿之徒。
相与而称曰。昔文翁以化渐蜀川
犹存古庙子产以政行郑国
尚列遗祠。况公道德均两仪。
神灵庇万代。而颂章斯缺。
盛事莫传。蒙少忝青衿。
晚纡黄绶。勤诚不梦。
岂吾道之将衰。游践难言。
冀斯文之未丧。颂曰。
伊太初兮。惟混惟茫。
暨中古兮。无制无防。
大忠勤国兮。辅我君王。
至道被物兮。明□典章。
乾坤可测兮。阴阳会合。
威仪不差兮。礼乐铿锵。
上德既丧兮。先灵如在。
下人蒙庇兮。遗惠不忘。
春夏炎赫兮。销流金石。
官寮祈请兮。拜伏坛场。
神听之兮。密云已洒。
人赖之兮。零雨其滂。
喜大田之多稼。望高廪之盈仓。
蘩于祭礼。建碑颂于祠堂。
森沈兮岁久。烟霞□□兮山荒。
谒明神于此地。降福祚之穰穰。
慰谕李杰敕书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
长孙昕等。朕之密戚。
不能相遵以礼。而使凌犯衣冠。
虽寘以极刑。未足谢罪。
卿志气忠亮。为国柱臣。
宜以刚肠疾恶。勿以凶人介意。
请祔孝和皇帝封事 唐 · 孙平子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五
臣闻昔者帝王之为国也。行其礼则皇图昌。
废其礼则宗社危。臣窃见今年正月太庙毁。
此乃跻圣贞所致也。夫宗庙国之大事。
陛下当今圣主。臣不敢曲意巧言而陈之。
谨按经传。具陈引休咎。
特望天恩少察臣言。则可晏然无虑也。
故臣不避诛以言之。伏惟陛下俯垂许择。
臣按左传云。君薨。
卒哭而祔。祔而作主。
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
今日有违于此也。昔鲁文公二年
宗伯弗忌跻僖公闵公上。后致太室坏。
春秋异而书之。今日有同于彼也。
君子以弗忌为失礼。仲尼曰。
臧文仲不仁者三。纵逆祀一也。
又按五行志书。僖公闵公之兄。
尝为闵公臣。臣居君上
为失礼也。遂太室坏。
且兄臣于弟。犹不可跻之弟上。
况弟臣于兄。岂可跻弟于兄上耶。
庄公三十三年薨。闵公三年吉禘。
自薨至禘。向有二年。
春秋犹非之失礼。况禘。
其不亦太速乎。且太庙中央曰太室。
尊高也。鲁自是陵夷。
将堕周公之祀。臣昧死据此断之。
即太庙毁。亦今日将欲陵夷之象。
堕先帝之祀也。斯亦上天祐我唐国
乃降此灾。以陛下去年孝和于别室。
吉祭于太庙。未祭孝和
先祭太上皇。此乃与僖闵事同。
先臣后君也。昔兄跻弟上。
今弟先兄祭。过有甚于古也。
昔登臣君上。今亦如之。
事岂不同耶。昔太室屋坏。
今圣朝太庙毁。变岂不同耶。
若以兄弟同昭。则不合出致别庙。
若以臣子之例。则孝和合进为昭。
昔武氏篡国。十有馀年。
孝和挺剑龙飞。再兴唐祚。
反正朔服色。咸依贞观故事。
此即有功于天下也。今禘于别殿。
是废先圣之训。弃中兴之功。
君上臣。轻长重幼。
若以孝和无道。则位不合称帝。
坟不得称陵。传曰。
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
社氏曰。臣继君父也。
昔禹不先鲧。汤不先契。
文武不先不窋。故宋郑不以帝乙厉王不肖。
而犹尊尚之。况孝和有大功乎。
鲁颂曰。春秋匪懈。
享祀不忒。皇皇后帝。
皇祖后稷。诗曰。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礼为其后伯姊而先诸姑者何也。尊其先也。
弗忌欲阿时君。先其所亲。
乱国大事。故传特引二诗。
深责其意。方今太庙毁。
虽臣阿曲之过。恐危陛下之国也。
晋太康五年宣帝地陷梁折。
八年正月。太庙殿陷。
改作殿宇。更营新庙。
远致名林。杂以铜柱
自八年九月造。至十年四月乃成。
十一月又梁折毁坏。据此言之。
天降灾谴。非枯朽也。
晋不知过。天下分离。
王室大乱。英雄竞起。
夷狄满国。特望天恩少垂详察。
臣知言必就诛夷。而昧死言之者。
以陛下圣明宽容。博物纳谏。
而此事恐史笔书之。令来代君子。
以巍巍圣代。野无博识。
朝无忠直。臣将何以彰陛下招谏。
伏请速召宰相已下。御史已上。
众共谋议。移孝和入庙。
何必苦违礼典。以同鲁晋哉。
陛下前降明制。令所司到朝堂进封。
极言时政得失。又举方康顾问。
又徵贤山野。而寂无人言。
非朝不招谏。时恶直言。
窃为儒生不达大体也。特请陛下于其书传。
亲加省览。以圣虑断之。
顷秋夏之间。淫雨弥旬。
伤稼败邑。汉书五行志云。
简宗庙。不祷祀。
逆天时。则致灾也。
臣又见两畿户口。逃去者半。
常侍解宛招携不还。李杰奏请访括不得。
臣能使之如鹰有绦。若马有绊。
夫鸟飞于空。鱼沈于泉。
鹿走于野。猿猱腾于山。
犹尚取而驯之。屠而食之。
况于人不能飞沈乎。伏望天恩许臣面奏。
亦为宗庙未安。不敢即言。
仰恃鸿恩之厚。不惧雷霆之威。
昧死连封。伏深战越。
吏部孙员外 唐 · 陈章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某叩头伏地。上书吏部员外孙公阶戺。
伏惟拔英苗而佐明主。奉盛德而居要路。
亦光天衢之秋也。仆非敢隐籍名实。
昨闻户部检报。似有参差。
呜呼。虽有周孔之才。
无所施也。矧兹虚陋。
能勿非乎。但仆一卧嵩邱
二十馀载。既不能学许由巢父务光伯成。
终至青云。高谢尧禹。
而乃弃藜杖。脱草衣。
荐颂云坛。陪科岳牧。
此已孤负芝桂。损辱高风矣。
若缘籍有误。蒙袂而归。
亦何面目垂见巢由旧邱。光成隐路耳。
公言泉百氏。腹笥九经。
前古取人。应所多见。
至于傅说无姓。殷后致盐梅之地。
屠羊隐名。楚王延三旌之位。
未闻徵籍也。范睢折胁于魏。
改名为张禄先生秦用之为相。
张良报仇。变名姓而亡。
汉祖因之。实取天下。
何必考名也。是知善收贤者。
不以小瑕弃大美。今若以籍名有误。
便废其人。仆恐蔽贤之议。
在有司矣。夫籍者。
所以编户口计租税耳。本防偫小。
不约贤路。若人有大才。
不可以籍弃。苟亡其德。
虽籍何为。谨按周礼乡大夫职曰。
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皆征之。
其舍者。为贤也贵也。
服公事也。注。
舍谓若今复除其计耳。所以优贤能也。
三岁则考其德行道艺。偫吏献贤能之书于王。
王再拜而受之。登于天府
郑司农云。若举孝廉茂才
由此观之。乃举贤之馀事尔。
比来天下此道都丧。无论贤贵。
宜被籍书。所以风俗不淳。
贤能不劝。由此故也。
公为官择才。务协于治典。
进贤辅政。何拘于版图。
且古之招贤。降蒲轮束帛。
卑辞厚礼。犹恐不来。
今乃坐徵籍书。务在駮放。
此所谓嫉贤也。若将古不足法。
谓时无贤才。经邦致治。
非籍勿用。于是仆也。
鞭骨自悔。裹足而亡。
虽分国如锱铢。终不敢望于臣仕也。
应知合孙吴运筹决胜科对策(并问) 唐 · 杨若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问。
朕闻武以保大定功。
刑以禁邪止杀。
轩辕三皇之圣。
莫能去兵。
陶唐五帝之聪。
时犹振旅。
故知体国经野。
宜有吊伐。
居安虑危。
可无预备。
朕纂承丕业。
虔守大宝。
因祖宗之既康。
恐文武之将坠。
兢兢戒惧。
翼翼忧勤。
而德教诞敷。
烽燧尚警。
三边每劳于征伐。
百姓不歌于耕凿。
言念于役。
深轸于怀。
所以日旰忘飧。
中宵辍寐。
思谋臣以制敌。
折冲于樽俎。
索名将以守边。
降伏其戎寇。
行何法也。
得致斯人哉。
子等藏器待时。
呈才应命。
尽陈古今之事。
备详攻守之策。
至时贤著述。
往彦勋庸。
兵法有五十三家。
宜分其四种。
汉臣有二十八将。
自比夫几人。
景略可逮于孔明
张辽得齐于关羽
斛律光贺若弼
近代之用谁优。
李绩李靖
先朝之光谁最。
又邛南一方之地。
碛西万里之域。
将弃之以促境。
宁守之以劳人。
凉州至于流沙。
陇坂至于积石。
险阻要害。
予疑汝明。
秦中岁役于防冰。
若为釐革。
代北年疲于禦塞。
奚所变通。
蓟门屯田。
何术以休其弊。
柳城梗涩。
何筹以系其虏。
凡此边廷。
今为重镇。
何经何见。
何履何历。
若兵不获已。
用何奇谋。
贞我师旅。
使有征无战。
必文可来之。
施何异政。
柔彼夷狄。
使怀惠畏威。
咸述尔能。
直言其事。
当有升坛之拜。
伫伸推毂之宠。
对。
臣沐清化
忝纡黄绶。
属陛下听鼓鼙之音。
载怀将率。
恤边鄙之耸。
思辑军容。
臣窃叹三隅未宁。
为日久矣。
不以庸菲。
谬膺推荐。
恭承大问。
俯蹐玉陛。
咫尺天休。
以抒情素。
臣闻古先哲王。
鲜不征伐。
禁暴止乱。
咸以为人。
思患预防。
实为善政。
伏惟陛下允恭克让。
虞守四表。
俊乂咸理。
以孚于人。
犹恤彼勤劳。
求兹政道。
实天下幸甚。
臣闻事适于务。
则理有成。
法宜于时。
则功可建。
是以广采舆诵。
询于刍言。
不以人废言。
不以欲违众。
故计济事立。
利倍功大。
完军保胜。
道泰人安。
虽三边未清。
而百姓不弊
臣闻或多难以启其疆土。
或无难以丧其守宇。
天其启此边难。
以警陛下。
勤于政理。
以致和平。
因定荒乱之宜。
以为子孙之业也。
不然者。
岂圣明之时。
屡有斯寇。
今若以明视远。
以聪听德。
钦崇天意。
允釐庶绩。
制以官刑。
儆于有位。
爱敬立于亲长。
始终协于家邦。
崇礼以致贤。
修德以来远。
言合于道。
虽贱必行。
议乖于政。
虽贵必罚。
谋得其要。
必申瓜衍之赏。
刑当其理。
不贻戮仆之愆。
则在庭之官。
足以致化。
臣闻燕昭立馆。
以报强雠。
越践自勤。
竟雪深耻。
景略用而秦道霸。
孔明起而蜀业成。
岂明明之朝。
不如区区之国。
其珠玉无足。
爱之必至。
贤良思用。
求之必来。
惟陛下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
苟得其任。
何忧制敌降戎而已哉。
必资听之不滥。
择之无失。
审甄其操履。
明试以言。
谋之以八徵。
求之以五听。
穰苴进于晏子
韩信用自萧何
是以君人劳于求才。
逸于任使。
舍人求胜。
臣以为难。
臣闻自古用兵。
成败相半。
贤者得其大。
愚者得其小。
莫不同用于法焉。
至于战胜攻取。
无出三事。
类文校义。
分为四种。
记之金策。
具于玉韬。
汉臣以之。
拨乱辅时。
上应列宿。
振威耀武。
咸得其才。
以臣之愚。
何以堪此。
然守终持满。
窃仰邓禹之能。
勍敌神谋。
颇怀冯异之略。
至隐若敌国。
思其奉上之故。
亦采于一善。
未致其全。
景略比于孔明
功当术浅。
张辽比于关羽
壮劣情优。
斛律光著破虏之功。
贺若弼有平陈之
论其攻战。
则可齐肩。
语其才雄。
此或先驾。
彼亡隋之任士。
内用宠戚。
外阶朋党。
忠言死于逆耳。
国命出于谗言。
政以贿易。
功以财成。
雁门之围。
兵士以微而不赏。
狼河之败。
许公以亲而不诛。
天下分崩。
人受涂炭。
是以李绩李靖
为国家用。
因隋亡之臣。
致有周之业。
则克胜其任。
匈奴于是破亡。
则能达其谋。
高丽以之终灭。
谋功比事。
可同年。
以功取人。
以居上。
臣闻惇德允元
柔远能迩。
王者无外。
守在四夷。
张纲弃兵。
竟和南国
充国不战。
亦定西夷。
李牧以居边。
魏尚而为
远和迩镇。
固障持边。
远和则不劳。
迩镇则居逸。
是谓释远谋近。
逸而有终。
然后明其伍候。
守其交礼。
谨其走集。
诫以不虞。
足以辑和士庶。
羁縻夷狄。
何必弃南邛之戎。
舍碛西之地。
隳先朝之业。
致将来之诮焉。
蹙国挫威。
臣所不取。
臣又闻华夏者国之心腹。
边陲者国之支体。
若心腹克盈。
则支体无害。
古既守之不损。
今禦之而何失。
古以之足。
今以之虚。
非古今有殊理。
实授非其任。
然东自榆林
西至蒲海。
限之以亭塞。
隔之以山河。
玉关金微之险。
临洮墨离之阨。
飞狐白石。
爰在并汾。
木狭土门
出于幽蓟。
李靖距颉利于碛口
终绝南侵。
李杰败王师于榆关。
遂贻东难。
险阻不异。
成败乃殊。
以是言之。
非才莫可。
今若渐塞上之士。
晁错之谋。
安辑云中之人。
严尤之术。
保以邑落。
守以城池。
求贤良以为守。
习农桑以为教。
敌至则其积聚。
使野无所遗。
贼去则伺其虚危。
使兵不失利。
则秦川岁减于冬戍。
代北不惧于秋犯。
臣见蓟门屯田。
降军寇之乘。
攻守馀暇。
务耕耘之积。
省两河之
资三军之费。
但使役之无扰。
何忧兵以致弊。
军既未息。
此安可停。
臣闻取乱侮亡。
书之明义
固险而守。
国之恒政
柳城之寇。
不虐于边人。
鸿胪之宾。
未绝于来使。
则养士卒以待其衰也。
必若虐暴边隅。
须申致寇之略。
如其毒痛于下。
方兴问罪之师。
任之以智能。
申之以谋策。
明赏必罚。
教人以
山林水泽之阵。
识以权宜。
父子兄弟之军。
赴汤蹈火。
然后扬兵耀武。
示之以威。
则师旅以贞。
夷狄柔服
惠怀无战。
其在于兹。
若但行以秋霜之严。
而无时雨之泽。
不计而动。
离怨在心。
驱以敌。
贪以取败。
既轻有生之命。
求幸白刃之中。
使天威挫衄者。
臣窃恨焉。
易曰。
差之毫釐。
缪以千里。
此之谓也。
臣以不才。
展效州郡。
每怀报国。
屡上微言。
神龙二年进状。
论沙场丧败。
开元四载投匦。
言降户得失。
銮驾西幸。
又于河中府上表。
并进柔远论一首。
而才微理拙。
不蒙顾问。
制问曰。
何经历。
敢不尽言。
臣识浅才微。
罔知攸据。
至若升坛之拜。
推毂之宠。
岂可一策所能及。
愚臣暗昧。
不足以当之。
俯伏惶恐。
若履冰谷。
谨对。
遗元载书 唐 · 刘晏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浮于淮泗。达于汴。
入于河。西循底柱硖石少华。
楚帆越客。直抵建章长乐。
此安社稷之奇策也。宾于东朝
犹有官谤。相公终始故旧。
不信流言。贾谊复召宣室。
宏羊重兴功利。敢不悉力。
以荅所知。驱马陕郊。
三门渠津遗迹。到河阴巩洛
宇文恺置梁公堰。分黄河水入通济渠。
大夫李杰新堤故事。饰象河庙。
凛然如生。涉荥郊浚泽。
遥瞻淮甸。步步探讨。
知昔人用心。则潭衡桂阳
必多积谷。关辅汲汲。
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
万里几日。沦波挂席。
西指长安。三秦之人。
待此而饱。六军之众。
待此而强。天子无侧席之忧。
都人见泛舟之役。四方旅拒者可以破胆。
三河流离者于兹请命。相公匡戴明主。
富人侯。此今之切务。
不可失也。使仆湔洗瑕秽。
率罄愚懦。当凭经义。
请护河堤。冥勤在官。
不辞水死。然运之利病。
各有四五焉。尹京
入为计相。共五年矣。
京师三辅百姓。唯苦税亩伤多。
若使江湖米来。每年三二十万。
即顿减徭赋。歌舞皇泽。
其利一也。东都残毁。
百无一存。若米运流通。
则饥人皆附。村落邑廛
从此滋多。命之日引海陵之仓。
以食巩洛。是计之得者。
其利二也。诸将有在边者。
诸戎有侵败王略者。或闻三江五湖。
贡输红粒。云帆桂楫。
输纳帝乡。军志曰。
先声后实。可以震耀夷夏。
其利三也。自古帝王之盛。
皆曰书同文。车同轨。
日月所照。莫不率俾。
今舟车既通。商贾往来。
百货杂集。航海梯山。
神圣辉光。渐近贞观永徽之盛。
其利四也。所可疑者。
函陕凋残。东周尤甚。
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
五百里中。编户千馀而已。
居无尺椽。人无烟爨。
萧条悽惨。兽游鬼哭。
牛必羸角。舆必说輹。
栈车挽漕。亦不易求。
今于无人之境。兴此劳人之运。
固难就矣。其病一也。
河汴有初不修则毁淀。故每年正月
发近县丁男。搴长茭。
决沮淤。清明桃花已后。
远水自然安流。阳侯宓。
不复太息。顷因寇难。
总不淘拓。泽灭水。
岸石崩。役夫需于沙。
津吏旋于泞。千里洄上。
罔水舟行。其病二也。
东垣底柱。渑池二陵。
北河运处。五六百里。
戍卒久绝。县吏空拳夺攘。
奸宄窟穴囊橐。夹河为薮。
豺狼狺狺。舟行所经。
寇亦能往。其病三也。
东自淮阴。西临蒲坂
亘三千里。屯戍相望。
中军鼎司元侯。贱卒仪同青紫。
每云食半菽。又云无挟纩。
挽漕所至。船到便留。
即非单车使折简书所能制矣。其病四也。
惟小子毕其虑奔走之。惟中书详其利病裁成之。
累年已来。事缺名毁。
圣慈含育。特赐生全。
月馀家居。遽即临遣。
恩荣感切。思殒百身。
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
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
焦心苦形。期报明主。
丹诚未尅。漕引多虞。
屏营中流。掩泣献状。
啸旨序 唐 · 孙广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言之浊。可以通人事。
达情性。啸之清。
可以灭鬼神。致不死。
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
出其啸善。万灵受职。
斯古之学道者哉。故太上老君授南极真人。
南极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
风后授务光务光授舜。
演之为琴以授禹。自后或废或续。
太行仙人孙公能以啸得道。而无所授。
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不复闻矣。
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夫载宇宙。悬日月。
提万象而首出者。其惟道乎。
夫通圣神。该品汇。
冠百灵而独立者。其惟人乎。
道所以包浑元。经始万象者也。
人所以禀淳粹。司会百灵者也。
故人因道而集祉。道因人而垂休。
不宰之功。兆乎造物。
无言之德。洽乎生民。
然后萧散乎汗漫之閒。冲融乎希夷之表。
与天籁而吹万。并谷神而长存者矣。
紫阳真人大法师讳景昭字怀宝
丹阳延陵人也。其先系自颛顼
大彭之后。在虞为陶唐氏
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因国命氏。芬馥蔓延。
以至于裔孙孟。孟为太傅
贤为汉丞相。昭入吴为侍中
昭兄慎为司空法师吴司空之十六代孙也。
司空薨。葬于延陵
子孙因而家焉。祖道会。
父思蒇。皆丘园养素。
道高迹隐。载于列仙之籍。
法师方娠禀异。自幼表奇。
元和之粹灵。体太元之妙质。
初以素书发迹。配度于延陵之寻仙观。
后以丹台著称。隶居于长安之肃明观。
元宗广成问道。姑射颐神。
放心于凝寂之场。垂拱于穆清之上。
法师因得羽仪金箓。颉颃玉绳。
藉藉京师。垂二十载。
爰辞上国。思还故乡。
重隶茅山太平观天宝中
元静先生奉诏修功德。造紫阳观。
因而居焉。遂于鍊丹院传黄素之方。
修斋醮之法。祥云瑞鹤。
飞舞于坛场。甘露神芝
降生于庭院。初法师师事大法师包士荣。
荣师事崇元观道士法整。整师事上士包方广。
广师事华阳观道士王轨师事升元先生王远知
知师事华阳隐居陶宏景。自道源锡派。
元教传宗。玉堂银阙之人。
羽盖毛旌之客。府无虚籍。
代有其徒。法师至行稽乎元化。
通识合于灵造。与其有也。
万物不得而不有。与其无也。
万物不得而不无。得丧以春秋为死生。
盈虚以天地为旦暮。云外虎头之佩。
雪中鹤鄨之裘。孩季通而抚子元
师仇公而祖黄太。教戒示乎传授
服饵见乎延长。侍杖屦者。
迹遍于江湖。传经箓者。
事同乎洙泗。一居山观。
三纪于兹。还神契乎时来。
寂魄同乎物故。以贞元元年十一月癸卯
委蜕于紫阳之道场。颜色怡悦。
屈伸如常。春秋九十有二。
以其月己酉。迁神于雷平山之西原
元静先生寿官之左。传授苏州龙兴观道士皋洞虚。
得冲虚之妙用。蹑上真之元踪。
梁韨之客员来。华阳之人閒出矣。
道士韦崇珣。主修斋醮祭。
俯仰节度道士朱惠明。
掌法箓经书。修真秘诀。
法师上编仙箓。旁契道枢。
神含混元。德与淳粹。
诱进偫动。感通众灵。
邈然非寰宇之閒。超然在风云之表。
至如身缠世故。迹混俗尘。
发忠孝以饰躬。演信义而旌行。
盖随时而不器。岂常道之可师与。
浙江东西节度支度判官检校尚书兵部郎中侍御史扶风窦公曰暨。布武区中。
栖心象外。与法师声同道韵。
理契德源。追往想琴高之祠。
传神著务光之传。见徵副墨。
用琢他山。其词曰。
惟道之。提功混茫。
惟人殆庶。与道回翔。
素韵凝寂。元功灵长。
肇形无迹。启迪逾光。
矫法师。锡羡华阳
本族命世。在虞系唐。
御龙事。豕韦居商。
嶷然灵表。自幼而彰。
理冠容成。质侔夏黄。
寻仙发迹。肃明始扬。
宵礼金殿。晨朝玉皇。
丹台道侣。白云帝乡
楚山万里。故国丹阳
醮宫鸣磬。斋室焚香。
芝生庭院。鹤舞坛场。
茅君秘洞。葛氏真方。
来时去顺。齐彭洎殇。
化鳞风翥。委蜕云骧。
峰峦逦迤。苍苍。
尘生杖履。苔染巾箱。
龙衔彩眊。虎缀槃囊。
阆风元圃。瑶轩玉堂。
追存如在。颂德不亡。
孤石岿然。万古连冈太平观道士徐元道士许长久徐则内行克修外通儒学许则宿推公干虔奉真宗
论十体书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古文。黄帝苍颉所造。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观察众象。而为古文。
暨嬴氏之代。法务径促。
隶书是兴。古文殆绝。
汉鲁恭王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
皆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
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誓顾命也。
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
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
是其遗文也。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
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诗书。
惟易与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乱。
此篇亡失。建武中曾获九篇。
章帝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
十有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
今略传字体而已。八分。
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势。
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
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
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小篆。
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
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
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
作谟作则。其之谓也。
今相承或谓之玉筋篆。飞白。
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诏门下。
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
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
隐居好学。独师法。
备极其妙。倒薤篆。
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象为此书。
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遂远游。
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黄门郎卫巨山所作。
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名。
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
及著四体书势。古今并皆法之。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
工篆隶著名。尤善垂露之法。
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
粤在文代。用雀集户。
降及武朝。丹鸟流室。
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
用此以书题幡者。取其飞腾轻疾耳。
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
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
阿那若浓露之垂。蔡邕劝学篇云。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
义勇普济吴侯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
余既为钱、李二人书系牲之石,北洋耆老请曰:「吴侯之功非先于钱、李乎?
去庙数步,鹤表马鬣,非子先人墓乎?
雩坛磐石,非子昔所钓游乎」?
又曰:「吾与子生濒海之乡,无水旱之虞,鼓腹而击壤,长息而抱孙者,皆吴侯之功也。
山川鬼神犹未之忘,子忘之欤?
奚为详于南而略于北也」?
余谢曰:庙有淳化间温陵进士郑公所作《吴侯传》,在欧、曾未出之前,文字古雅,丰碑无缺,余文岂能有加于郑乎?
按《郡志》,言陂创始于唐建中,又有耆老言,侯尝为莆田
以《传》参考,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
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
至本朝大观赐庙额,绍兴封义勇侯,淳祐加普济,封配叶为昭惠夫人。
宝祐请进爵,诏方下其事。
余为童子时,见庙极庳狭。
嘉定乙亥,余从弟前进士希道合众力创寝殿。
甲申郑炎等造前殿
端平乙未杨侯梦信增官厅,门庑华敞于旧矣。
贡士徐端衡复揭华表于官道,将砌石路以趋庙,皆不可以不记。
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侯始塍海捍潮,堰溪溉田,向之咸地悉为沃壤,不知其几千万顷也。
既成,愤蛟溃堤,穷穴除害,其事与李冰、周处相望于史册。
长吏到罢必谒,祷赛以时,甘𩆩苏槁,阴兵诛畔,公私蒙赖,不可殚述,而陂功最钜。
嗟乎!
决河以负薪塞,怒涛以强弩退,有气力者能之。
若夫无专城偏霸之势,号召役使之柄,生能禦灾患,死不可磨灭者,志也,侯真烈丈夫哉!
盖均是人也,有视饥溺由己者,有若秦人视越人肥瘠者;
是身也,有杀之以成仁者,有不拔一毛以利天下者。
侯毁家弃生而粒食一方之人,志义决于一时,惠利及于万世,莆人尸祝六百载如一日,有以也夫!
侯初命,詹侯丕远也;
再命,陆侯涣也;
三命,赵侯与諲也;
四命未下者,宋侯遇也。
乃撰次之而系以诗曰:
莆垒小兮地偏,鲜旷土兮平原
出北郭兮遐眺,眇万顷兮云连。
始经野兮谁欤,俨周井兮秦阡。
溪贯其间兮逶迤延缘,泄以杀潦兮沟以潴泉。
吴侯兮创智,遗老兮相传。
朝成暮圮兮孰知其然,漩涡之下兮有物蜿蜒。
侯提宝刀兮奋空弮,捐不赀之躯兮探不测之渊,水怪毙兮金堤坚。
吾闻古之仙者兮必功行之全,意其乘风月兮升上玄。
务光之狷兮湘累之冤,蹑大鹏之背兮岂其堕饥蛟之涎。
辽辽兮唐初,历历兮目前。
侯视予兮邑子,予敬侯兮先贤。
矧汾曲兮田庐,与灵迹兮接联。
昔仕兮今农,昔髧髦兮今华颠。
鼓箫兮悲壮,蕉荔兮甘鲜。
余最老而高歌兮童子和焉,相率祝侯兮岁岁年年(《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二。)
龙:原无,据清抄本补。
张舜民罢言职奏(五元祐二年五月 北宋 · 傅尧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
臣等所论张舜民罢职不当事,蒙宣谕后,又两疏开陈舜民本无罪,由大臣造成,乞赐照察,复许还职,尚未蒙听纳施行。
臣等恐进说者咸谓御史无已罢复还之体,请举故事,陛下考焉。
开元之初明皇励精于事,是非明而不可欺,纪纲正而不可乱,典刑无私而不以姑息。
事有蒙蔽,不知则已,知则必行,故端良得以尽其忠,奸邪无所用其巧。
崔日知京兆尹,贪暴不法,侍御史杨玚御史大夫李桀谋劾举之,杰反为日知先谮罢言职。
廷奏曰:「纠弹之司,若遭恐胁,以成奸人之谋,则御史台固可废矣」!
上以其言切直,令杰依旧视事,贬日知歙县
当时天下不称杨玚之能言,而服明皇之能听;
不矜日知之被逐,而喜李杰之复用;
高风宪之得全,而快奸言之终破。
明皇不吝于改过而其益如此,史册一书,流美万古。
今大臣以是为非,误陛下之听,有甚于日知
御史惷直敢言,忠信获罪,有冤于李杰
言责之臣,守义以争,且多于杨玚
又陛下圣哲之资,十倍明皇,察之宜深,改之宜速,而迟迟如此,此愚臣之所惑也。
不知自古设谏官、御史者,欲以顺朝廷之意耶,欲以正朝廷之事耶?
若欲以顺意,则臣以谓不须置。
若欲其正事,则臣以谓不可废。
陛下以万乘之尊,与臣论势,臣之言不得而行也;
陛下虚方寸之地,与臣论理,臣之言庶几于用也。
伏望陛下观开元之所以贤,圣心略回,破奸言而全风宪,易若反掌矣。
臣等以尧舜望陛下,非敢以明皇始勤终倦比于全德也。
陛下以为可,则乞行臣等之言;
以为不可,则乞罢臣等之职,纪纲之地,由臣等不振,以为朝廷羞,得蒙诛殛,以塞至公,臣等之幸也。
张端士(二)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八
某病躯日衰弱,渐渐了得《春秋》一书,及未启手足之前,更加删润,则自有《春秋》来,未有此书,可藉手见古人无怍。
更侵砌结裹。
《诗传》看了在何时,它工夫□截断,惟日课《易》,未敢辄下笔。
深见乾震之爻辞皆危;
而乾爻言吉,只缘纯阳,圣人垂训意深矣!
许由君□务光之徒治□旧学,如后来甘盘,自古此一辈人竟晦藏。
念此妄想尽置。
诗固佳,更宜练功。
卫州防禦使仲𥫃可蔡州观察使 北宋 · 慕容彦逢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二五、《摛文堂集》卷四
敕具官某:尔母遗言,祈恩子姓,朕所矜允,已诏有司,而尔服丧于家。
既克终制,宜加申命,擢进厥官。
廉察大邦,名秩滋显,务光恪谨,乃称宠休。
可。